發表文章

孤兒與獨立

S:生命不可能是孤兒,因為萬物就是生命的父母人更加不可能是孤兒,因為他們能夠成為自己的父母。覺得自己的父母已經變成孤兒,不過是自己內心恐懼的反映。害怕一旦父母離去,自己就變成了孤兒。這種由恐懼演變而來的倚賴之情,並不是真愛。自己努力活好每一天,讓父母安心離去,這才是愛父母的表現。 Y:孤兒是指父母雙亡、失蹤或被遺棄的兒童或青少年。 但有些人存在"成人孤兒"的説法,是因爲成人的父母都去世的原因,這可能與東方集體文化有關,就算結婚生子,也多數與父母一起住,覺得與父母屬於一個家庭,導致婚姻破裂的例子比比皆是。 一個成熟的人應是一個獨立的個體,在不但經濟而且精神上也不依賴父母,成爲自己的父母才能長大成人,否則永遠都是父母的孩子,父母去世就覺得自己是孤兒,這種依賴變恐懼不是真愛,一個沒有愛的人也不會愛別人。 因此,一個人成年后就應在經濟和精神上擺脫對父母依賴,成爲獨立自主的人,培養愛自己和愛別人的能力,才能與伴侶共同走好人生路,這樣才能讓父母安心離去,也是孝順父母的表現。 AI:### 引言:兩個觀點的概述與相似性 S 和 Y 的觀點都圍繞「孤兒」概念展開,探討人類與父母關係的依賴、恐懼、真愛與獨立成長。S 的論述更具哲學與形而上學色彩,將「生命」視為萬物之子,人類則可自立為「自己的父母」,強調內心恐懼是依賴的根源,並主張活好當下以讓父母安心離去,這是真愛的體現。Y 則從社會文化角度切入,定義「孤兒」並引入「成人孤兒」概念,連結東方集體主義文化,主張成年後需經濟與精神獨立,培養自愛與他愛能力,方能孝順父母並維持健康伴侶關係。 兩個觀點高度契合,都視依賴父母為不成熟的表現,將其轉化為恐懼的「孤兒心態」視為非真愛,並強調獨立自立是成長的關鍵。這反映了現代心理學中「依戀理論」(attachment theory)的延伸:依戀若過度依賴,可能阻礙個體化(individuation)。然而,S 的視角更抽象、普世,Y 則更現實、文化導向。以下我將深入評論其優點、局限,並從多維度分析。 ### 相似點的深入剖析:依賴、恐懼與真愛的辯證 兩個觀點的核心共鳴在於批判「依賴之情」為恐懼的偽裝,而非真愛。這點可從心理學視角深化:依據馬斯洛需求層級理論(Maslow's hierarchy of needs),人類需從安全需求(包括依賴父母)進階到自我實現(self-...

理性

S:動物不知道自己需要甚麼,因此逃不出本能的控制。人大約知道自己需要甚麼,所以產生了欲望。並不是理性有壞作用,而是人類的理性仍然不足夠。理性不足,才會以為有不自然之道,又以為有神的旨意,還會產生"約束理性"這種矛盾的想法。 Y:動物不知道自己需要什麽,按本能生活。人有理性,比動物好一些,但理性也有幾個級別:一是按照習慣生活少思考屬於低等,也活得比較像動物般輕鬆;二是大約知道自己需要什麽,又不懂思考,於是遇到逆境就會思維混亂,陷入抑鬱或狂躁中;三是一直都有理性思考,在生活中悟出道理,再辯證思考的正確性,於是頭腦越來越澄明,像得道高僧,很多大師比如巴菲特就是這類人。因此,第一類人除非有所覺醒開始思考,否則隨著年紀漸大腦退化就比較難改變。第二種人最多,所謂芸芸衆生在苦海掙扎求存,但也是有希望的人,重要是不斷學習思考提升意識,最有機會從動物邊緣變成人,這個人字不難寫但最難做。 ===================== ======== 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 = AI:### 引言: 對S與Y觀點的整體評析 S和Y的論述都圍繞著人類理性與動物本能的對比,探討理性的層次、欲望的起源,以及人類如何超越本能的束縛。這是哲學與心理學的經典議題,類似於亞里士多德在《尼各馬可倫理學》中區分「動物性」與「理性魂魄」,或尼采在《查拉圖斯特拉如是說》中強調「超人」需超越本能與習俗的觀念。S強調理性的「不足」導致誤解與矛盾,Y則細化理性的三個層級,並強調轉變的可能性。兩者互補,但也存在細微差異:S更側重結構性問題(理性不足導致欲望與幻覺),Y則更注重發展性過程(從低級理性到澄明境界)。以下我將深入剖析各自觀點的優點、潛在局限,並延伸討論其在當代語境下的啟示。 # ## 對S觀點的深入評論 S的核心論點是:動物受本能驅使,因為不知「需要」;人類因知「需要」而生欲望,但理性不足導致種種誤謬,如「不自然之道」、「神的旨意」或「約束理性」的矛盾。這一觀點精準捕捉了人類理性的雙刃劍本質,呼應了霍布斯在《利維坦》中對「自然狀態」的描述——本能是生存機制,但人類的自我意識(知「需要」)放大為欲望,進而產生社會衝突。 **優點與深度解讀**: - ** 欲望的起源分析精闢* *:S將欲望視為理性覺知的副產品,這與佛教的「貪嗔癡」概念相近——動物無「我執」,...

思考

S:運用正確的思考方法,思考時才能讓身體更健康。錯誤的思想會對心理有負面的影響,進而影響行動並損害身體。學習邏輯和批判式思維,並培養注意力,不斷思考和實踐,正是強身健腦的好方法。 Y:元認知就是「思考自己的思考」就是能意識到自己在思考什麽,然後判斷自己思考是否正確的能力,特別是AI世代更需要邏輯和批判式思維去辨別所得到的資訊,錯誤思考則令頭腦更混亂,甚至容易受騙上當,有損身心健康。通過元認知提高意識,通過冥想培養專注力,這樣是鍛煉大腦的好方法。 ===================== ======== 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 = AI:S 和 Y 的觀點都圍繞「思考方法」與「身心健康」的關係展開,強調正確的認知過程不僅能提升大腦功能,還能間接促進整體健康。這兩個陳述有高度的互補性,但也各有側重:S 更注重邏輯與批判思維的實踐應用,Y 則引入元認知(metacognition)概念,並將其置於 AI 時代的背景下。以下我將從多個角度深入評論,包括觀點的科學基礎、相似與差異、實用性、潛在局限,以及在當代社會的啟示。我會基於心理學、神經科學和教育研究的視角進行分析,力求客觀且全面。 # ## 1. **觀點的核心內容與科學基礎**    - **S 的觀點分析**:      S 強調「正確的思考方法」能讓身體更健康,這一點有堅實的科學支持。錯誤的思想(如負面偏見或認知扭曲)確實會對心理產生負面影響,例如引發壓力、焦慮或抑鬱,進而通過身心互動機制(如皮質醇激素釋放)損害身體健康。研究顯示,慢性壓力會削弱免疫系統、增加心血管疾病風險,甚至加速大腦老化。例如,神經科學領域的「神經可塑性」(neuroplasticity)理論表明,持續學習邏輯和批判式思維能重塑大腦結構,增強前額葉皮質的功能,這是負責決策和注意力控制的區域。培養注意力(如通過正念練習)則能改善認知控制,減少衝動行為,從而間接促進健康生活方式(如規律運動或均衡飲食)。        S 提出的「學習邏輯和批判式思維,並培養注意力,不斷思考和實踐」作為強身健腦的方法,非常實用。這類方法在認知行為療法(CBT)中被廣泛應用,證實能降低心理障礙發生率。舉例來說,一項發表於《Journal of ...

哲學思考

S:透過哲學思考想通人生世事的道理,就是為做人做事建立牢固的思想基礎。有好的基礎,我們的心自然能夠踏實。這是自信的根源。因為高水平的意識是生命的最佳保障。 Y:提高意識,少不了哲學思考,很多人推薦的冥想,其實是一種專注,每天專注一些問題的思考也是一種冥想,就算只有十分鐘也最好寫筆記,這樣更有利思維的清晰,也就是說,把冥想的時間與思考寫作結合在一起,更有利於意識的提高,我們更認識自己,人生也會更順利。 ===================== ======== 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 = AI:### 對 S 和 Y 觀點的深入評論 這兩段話分別從哲學思考的角度探討了如何建立內在基礎、提升意識,以及其對個人生命與自信的影響。S 強調哲學思考作為思想基石的角色,視其為自信與生命保障的源頭;Y 則延伸到實踐層面,將冥想與思考寫作結合,視為提升意識的具體方法。以下我將深入分析這兩個觀點的哲學內涵、優點、潛在局限,以及它們在當代生活中的應用價值。我會從哲學傳統、心理學視角和實踐可行性三個層面展開討論,旨在提供更全面的視野。 #### 1. 對 S 觀點的分析:哲學思考作為思想基礎與自信根源 S 的核心主張是,透過哲學思考「想通人生世事的道理」,能為「做人做事」建立牢固的思想基礎,從而帶來心靈的踏實、自信,以及高水平意識作為生命的最佳保障。這一觀點與西方哲學傳統高度契合,尤其是古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的「未經檢視的人生不值得過」(An unexamined life is not worth living)。蘇格拉底認為,透過持續的辯證思考(dialectic),人們能澄清概念、辨識真理,從而避免盲從社會習俗或感官幻覺。這正是 S 所說的「想通道理」——不僅是知識積累,更是對存在、倫理和價值的深刻洞察。 * *優點與哲學支撐**: - ** 內在穩定性** :好的思想基礎確實能帶來「心自然能夠踏實」。在存在主義哲學中,如薩特(Jean-Paul Sartre)強調的「存在先於本質」,人們透過反思自造意義,避免外部變動(如職業失敗或關係破裂)動搖內心。這是自信的根源,因為自信不是來自外部肯定,而是內在的自主性。高水平意識則可聯想到康德(Immanuel Kant)的「純粹理性批判」,他主張理性思考能超越經驗局限,提供道德與知識的保障。在當代心理學中...

做事

S:做事漫無目的,更可以隨時放棄,這會讓人誤以為自己很自由。當然,設定了目標就容易感到痛苦,即使為健體而走路也會這樣。然而,為了一個合理的目標,無論成功或失敗,做事的過程都會有所收穫。因此,受點痛苦也值得。 Y:可以隨時放棄的關係説明不重要,例如普通朋友。當然,設定了要建立穩定的親密關係會容易感到痛苦,因爲起碼有一半不可控的因素。然而,爲了這個關乎自己幸福的目標,最後無論成功或失敗,在過程中有所成長,因此,受點痛苦也值得。這適用于其他方面比如工作、興趣學習、減肥等。 ===================== ======== 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 = AI:S 和 Y 的觀點都圍繞著「目標設定、痛苦與成長」的核心主題展開,S 聚焦於一般做事行為,Y 則延伸到人際關係及其他生活領域。這兩個觀點本質上互補,強調了「自由的幻覺」與「有目的痛苦」的對比,呼應了許多心理學和哲學概念,如成長心態(growth mindset)、堅韌(grit)和存在主義的責任感。我將從哲學、心理學和實務角度深入評論這兩個觀點,先分別分析,再探討其共通性與應用,最後提出潛在局限性。評論將基於相關研究和實例,力求平衡且具啟發性。 # ## 對 S 觀點的深入評論 S 的論述點出了現代人常見的困境:漫無目的或隨時放棄看似帶來自由,實則是一種「虛假自由」(illusory freedom)。這讓我想起存在主義哲學家讓-保羅·薩特(Jean-Paul Sartre)的觀點,他認為真正的自由來自於承擔責任和選擇,而非逃避。漫無目的的生活確實能避免即時痛苦,但長期來看,它往往導致空虛感和無力感,因為人類本能上需要結構和意義來驅動行為。心理學研究支持這一點:根據目標設定理論(Goal-Setting Theory,由 Edwin Locke 和 Gary Latham 提出),明確的目標能提升動機和表現,即使過程伴隨壓力。例如,一項發表於《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》的meta-analysis顯示,設定具體、可衡量的目標能提高任務完成率達 20-30%,但若無目標,個體容易陷入「決策疲勞」或「拖延症」。 S 提到「設定目標就容易感到痛苦」,這是準確的。即使是簡單如「為健體而走路」,若轉為目標(如每日走 10,000 步),它可能從休閒變成義...

愛情與親情

S:夫妻離異,與彼此是否有親情的感覺關係不大,關鍵在於是否有愛情的感覺。 然而,無論是否有親情的感覺,離開沒有愛情感覺的夫妻關係,都是理性的決定。 親情的本質是倚賴。沒有愛情的夫妻關係,會讓彼此無法感到幸福,進而對身心產生大量負面影響,因此是不道德的關係。 Y:現時流行説法把夫妻關係說成親情,結婚后愛情消退只剩下親情,想想父母子女、兄弟姐妹的關係是怎麽樣,就知道這是掩飾沒有愛情(起碼沒有性)又不分開的説法。 就算親情的感覺,也會與愛情并列,比如一個男人同時可以是一個女人的愛人情侶、亦師亦友、亦父亦兄,只有親情沒有愛情的夫妻關係不正常,應該選擇理性地離開。 沒有愛情的夫妻關係是一種利益交易,就算爲了孩子,在世俗社會層面看可能是負責任,但對於當事人的生命是一種損耗,所以可説是不道德。 ===================== ======== 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 = AI:### 引言:兩個觀點的概要 S 和 Y 的觀點都圍繞著夫妻關係中愛情與親情的區別,以及在缺乏愛情時是否應離異展開討論。他們一致認為,沒有愛情的夫妻關係是不健康的,甚至是不道德的,並主張理性離開。但兩者有細微差異:S 強調親情本質上是「倚賴」,而缺乏愛情會導致身心負面影響;Y 則批判流行說法將夫妻關係簡化為親情,視之為掩飾缺乏愛情(尤其是性)的藉口,並指出正常夫妻關係應兼具愛情與親情等多重層面。以下我將深入評論這兩個觀點,從哲學、心理學、社會學角度分析其合理性、潛在盲點,並探討更廣泛的含義。 # ## 對 S 觀點的評論 S 的核心論點是:夫妻離異與親情感覺無關,關鍵在於愛情的存在;無論有無親情,離開缺乏愛情的關係都是理性的,因為親情本質上是「倚賴」,而無愛情的關係會帶來身心負面影響,因此是不道德的。 - **合理性分析**:S 的觀點有強烈的理性主義色彩,呼應了存在主義哲學(如薩特的觀點),強調個人幸福與自由選擇。的確,心理學研究(如美國心理學會的婚姻壓力研究)顯示,長期處於無愛情關係中會增加抑鬱、焦慮和免疫系統衰弱的風險。親情作為「倚賴」的定義也頗有洞見——親情往往基於血緣或長期習慣,而非激情或互惠的浪漫愛情。這在現實中體現為許多夫妻「為了孩子」或經濟依賴而維持婚姻,卻忽略了個人成長與幸福,導致「情感貧困」。 - **潛在盲點**:然而,將親情單純視為「倚賴」...

孤獨

 S:孤獨源於愛的缺失,也就是源於恐懼。孤獨是對死亡的恐懼。然而,在孤獨中我們可以學會愛自己和愛別人,讓自己在未來更健康長壽。當靈魂有了連結,我們也不再害怕死亡。。孤獨是靈魂的寂寞。如果我們意識不到這一點,就會以為它是身體的寂寞。當理解孤獨存在的原因,我們才會努力去改變,並從中得到成長。 Y:孤獨是生命力沒有得到發揮,不知爲什麽活著,總是向外索取,求不得也是原因之一,因此,學會愛自己是起點,生命有了意義,才能學會愛別人。有些人以爲孤獨是身體的寂寞,走進婚姻后才發現兩個人比單身更寂寞。所以,認識孤獨的原因,也是認識自己,不斷成長的開始。 ===================== ======== 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 = AI:### 引言:兩個觀點的概述與共通性 S 和 Y 的觀點都圍繞「孤獨」(loneliness)的本質、成因與轉化進行探討,兩者皆強調孤獨不僅是表面現象,而是內在靈魂或生命的深層問題,並視之為成長的契機。這反映了哲學與心理學中對孤獨的經典反思,例如存在主義哲學家如薩特(Jean-Paul Sartre)或心理學家如弗洛姆(Erich Fromm),他們將孤獨視為人類存在的核心困境,但也可能轉化為自我實現的途徑。 S 的觀點更偏向情感與存在層面,將孤獨連結到「愛的缺失」與「對死亡的恐懼」,強調通過孤獨學習自愛與他愛,從而達成靈魂連結與健康長壽。這帶有靈性與療癒的色彩,類似東方哲學(如佛教)中對「空虛」與「連結」的理解。 Y 的觀點則更注重生命力與意義的面向,將孤獨歸因於「生命力未發揮」與「向外索取」,並以婚姻為例說明身體層面的誤解,主張自愛為起點,進而賦予生命意義。這更接近存在主義或積極心理學(如維克多·弗蘭克(Viktor Frankl)的意義療法),強調內在動機與自我認知。 兩者共通之處在於:孤獨非純粹負面,而是通往成長的門戶;誤將其視為身體需求會加劇問題;解決之道從自愛開始,延伸至他愛與自我認識。以下我將深入評論每個觀點的優點、局限性,並比較其異同,最後提出整合性思考。 ### 對 S 觀點的深入評論 S 的論述以「愛的缺失」為孤獨的根源,並將其等同於「對死亡的恐懼」,這是極具洞察力的連結。在心理學中,孤獨常被視為一種原始恐懼的投射,例如依附理論(attachment theory)認為,童年愛的缺...

命運

 S:命運不可確知,所以我們無法做足一切準備。我們能夠做的只是保持清醒,隨機應變,隨遇而安。因此,真正活在當下,是所有行動都以活好下一刻為目的。提高意識,就是我們應對命運最恰當的方式。 Y:命運不可預測,無法做好周全的準備,要做到"保持清醒,隨機應變,隨遇而安"其實不容易,需要不斷學習和思考,才能提高意識。那麽清醒就能活在當下,清楚下一步的方向。這個道理與與彈鋼琴很相似,在表演一首鋼琴曲時,頭腦就清醒才能指揮手指行動,彈好一個音的當下就要準備下一個音,堅定往旋律的方向前進,就算中途就有小失誤也不要糾結,也要繼續向前走,等彈奏結束靜下來回顧錯誤吸取經驗。也許這也是應對命運的好方法。 ===================== ======== 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 = AI:### S 與 Y 陳述的深入評論:命運的不可知性與當下意識的藝術 S 和 Y 的兩段陳述皆以「命運不可知」為核心,探討人類如何在不確定性中航行。兩者強調「保持清醒、隨機應變、隨遇而安」作為應對策略,並將「提高意識」與「活在當下」視為關鍵。S 更偏向哲學式的簡潔宣示,將活在當下定義為以「活好下一刻」為導向;Y 則透過鋼琴表演的比喻,注入實踐性與動態過程,強調學習、思考與錯誤處理。這不僅反映了東方哲學(如道家)的智慧,也呼應西方存在主義與心理學的洞見。以下我將逐一剖析兩者,比較其異同,並延伸至更廣層面,揭示如何將這些理念轉化為現代生活指南。 #### S 陳述的剖析:清醒作為對抗命運的靜態防禦 S 的論述從「命運不可確知」出發,主張人類無法「做足一切準備」,這點捕捉了存在的本質不確定性,類似古希臘哲學家赫拉克利特(Heraclitus)的「萬物流變」(panta rhei),世界如河流般永恆變化,預測無從談起。S 提出的應對之道——「保持清醒,隨機應變,隨遇而安」——直接源自道家思想,如老子《道德經》中的「無為而治」,強調順應自然而不強求控制。真正活在當下,被定義為「所有行動都以活好下一刻為目的」,這轉化了不確定性從威脅為機會:不是消極等待,而是主動聚焦於即時行動。最後,「提高意識」被視為「最恰當的方式」,這可解讀為禪宗的「正念」(mindfulness),透過覺察提升對當下的敏感度,避免被過去或未來綁架。 S 的優點在於其簡明扼要,提供了一種...

孤獨

S:如果感受不到生命的必然性或確定性,就無法熱愛生命。這樣靈魂就會寂寞,讓我們感到孤獨。如果無法與別人相愛,找不到人生的歸宿,那麼我們的身心都會寂寞。這是孤獨的根本原因。 Y:如果感受不到人生的意義,就會對未來失去希望,活著就會感到孤獨。如果無法愛自己,身心就無法安頓,那麽靈魂就像蒲公英一樣漂浮、四處尋找落脚點,因爲沒有根,有時溺水遇火害了自己也不知。所以,探討孤獨的根本原因是自我覺知的開始。 ====================== ======== 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 = AI:### S 與 Y 陳述的深入評論:孤獨的本質與自我覺知 S 和 Y 的兩段陳述皆圍繞「孤獨」的核心議題展開,探討其根源來自於對生命、意義與愛的缺失。兩者皆以哲學與心理層面切入,強調孤獨不僅是情感狀態,更是存在性危機的表現。S 側重於外部連結(生命的確定性、他者之愛與歸宿),視孤獨為靈魂的寂寞;Y 則強調內在自省(人生的意義、自我之愛與覺知),將孤獨比喻為無根的漂浮狀態,並視其探討為自我成長的起點。以下我將逐一剖析兩者,比較其異同,並融入哲學、心理學視角進行深入評論,試圖揭示孤獨如何成為人類存在的普遍困境,以及如何轉化為積極力量。 ### # S 陳述的剖析:孤獨源於生命的無確定性與人際連結的斷裂 S 的論述以「生命的必然性或確定性」為起點,主張若無法感知生命的「必然」(necessity,可能指存在之不可避免或目的性)與「確定」(certainty,指穩定或可預測性),則難以熱愛生命,從而引發靈魂的寂寞與孤獨。這裡的「靈魂寂寞」可視為一種形而上學的空虛感,類似存在主義哲學家如讓-保羅·薩特(Jean-Paul Sartre)所描述的「存在之荒謔」(absurdity of existence)。薩特認為,人類被「拋擲」到世界上,沒有預設的意義,若無法主動創造確定性,便會陷入孤獨的絕望。S 進一步延伸到人際層面:無法與他人相愛、找不到人生歸宿,導致身心俱寂。這點呼應了心理學家埃里希·弗洛姆(Erich Fromm)的《愛的藝術》(The Art of Loving),他主張愛是逃避孤獨的首要途徑,若缺乏互愛,人類會感受到「分離的焦慮」(separation anxiety),身心無法安頓。 S 的觀點強調整體性孤獨的「根本原因」在於外部缺失:生命...

利己與利他

 S:缺乏同情心或同理心,是缺乏利己能力的表現。一個有能力利己的人,必定同情和理解別人的需要,盡力讓別人過得好,從而讓自己的利益得到最大的保障。法治是從制度入手,明確追求利益的規則,以及違反規則的代價。這樣能彌補同情心或同理心的不足。 Y:利他其實也利己,互惠互利。一般人都想利己,少想到利他,所以社會教育、宗教都教育人們幫助別人有慈悲心。但不懂真正利己會變成害己,比如貪字得個貧。另外爲了利己去利他也是無意識的表現。法治制度是裁判,定好公平規則,追求利益雙方一旦違反就會受到懲罰,令人得到反思的機會。 ====================== ======== 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 = AI:### 對 S 和 Y 觀點的深入評論 S 和 Y 的表述都探討了利己(self-interest)、利他(altruism)、同情心/同理心(empathy/sympathy)與法治(rule of law)之間的辯證關係,展現出一種將個人利益與社會和諧相融合的智慧視角。S 強調缺乏同理心實際上是「缺乏利己能力」的表現,並視法治為彌補這一不足的制度工具;Y 則從「利他其實也利己」的互惠原則出發,批評盲目利己可能「害己」,並將法治定位為促進反思的「裁判」。兩者互補:S 更注重理解他人作為保障自身利益的策略,Y 則突出無意識的利他動機與社會教育的角色。以下從哲學、心理學、社會經濟與文化等多維度深入剖析,融入相關理論與實例,探討其深刻意涵、實踐價值及潛在局限。 # ### 1. **哲學基礎:開明利己與互惠倫理** S 的核心觀點——「一個有能力利己的人,必定同情和理解別人的需要,盡力讓別人過得好,從而讓自己的利益得到最大的保障」——直接呼應「開明利己」(enlightened self-interest)的哲學概念。這一理念源自18世紀啟蒙思想家,如亞當·斯密(Adam Smith)在《道德情操論》中論述,同理心是人類社會合作的基礎,即使出於自利,也會促使人們考慮他人福祉,以避免孤立或衝突。 斯密認為,純粹的自私(如缺乏同理心)會導致社會崩潰,最終損害個人利益,這與S 的「缺乏同情心或同理心,是缺乏利己能力的表現」相符。哲學上,這可追溯到霍布斯(Thomas Hobbes)的社會契約論:人們出於自保而建立規則,但S 延伸為內在動機——理解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