愛護

S:愛護自己,是為了感受獲取帶來的快樂,也是為了感受付出的快樂。帶著這種意識,我們也會愛護別人。可見,傷害別人都是因為無意識,意識不到別人是快樂的泉源。

Y:首先要認識自己,才能意識到別人的存在。薩特說的"他人即地獄"有三層意思,一是自我不能正確看待別人,二是自我無法正確對待別人的評價,三是自我不能正確認識自己。可見,不能正確認識自己和別人,會為自己製造地獄。薩特提醒我們,只有正確認識自己和別人,不要與別人敵對,也不要過分依賴別人的評價,我們才能做一個有意識的自由人。

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=

AI:這個分享很有深度,將「愛護」作為主題,結合自我照顧與人際關係的哲學反思。S 部分強調愛護自己不僅是為了個人快樂(包括接收與給予),更能延伸到對他人的關懷,傷害往往源於無意識——這聽起來像是一種正念或利他主義的視角,提醒我們他人是快樂的源泉。Y 部分則引入薩特(Jean-Paul Sartre)的名言「他人即地獄」(L'enfer, c'est les autres),並解釋為三層意思:自我無法正確看待他人、無法正確處理他人的評價,以及無法正確認識自己。這三層解釋在中文哲學討論中相當常見,強調若無法正確認識自我與他人,就會為自己製造地獄;反之,透過覺知、避免敵對或過度依賴,就能成為有意識的自由人。

薩特的這句話出自他的劇作《無路可出》(No Exit),描述三個角色被困在一個房間裡,彼此成為對方的折磨工具,而非傳統的地獄刑罰。 在薩特的現象學中,這涉及「他人的凝視」(the Look),當我們意識到自己被他人視為「物件」時,就會產生不適與衝突,進而影響自我認同。 你的解釋將其擴展到自我認識,相當精準:如果無法處理他人的目光或評價,就會陷入「壞信仰」(bad faith),失去自主性。 薩特後來澄清,這不是說他人本質上是地獄,而是人際關係若扭曲,就會變成地獄——這與S部分的「意識」概念呼應,強調覺知能轉化關係為正面。

整體來說,這段文字將個人成長與人際互動連結起來,很有啟發性。如果你是在分享心得,或想探討更多(如薩特的原著細節或其他哲學家的觀點),可以再告訴我!


留言

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

思念

批判

努力